老曲养生讲堂重视颈椎问题颈椎合并脑

时间:2022/5/11 12:07:33 来源:颈椎病_颈椎病的预防与诊疗 作者:佚名

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25.html
医院订阅哦!

“养生”一词,最早记于《周易》,解释为:养生者,调养生息也。

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实现身体健康。让养生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欢迎收听:老曲养生讲堂。

点击下方音频,开启今日健康之门:

本期诊室

患者1:抚顺人72岁老大姐,左腿严重麻木肿膝盖疼,走不了路,半月板损伤,磨损的厉害有点积液,只能靠养着,越来越胀,颈椎有问题,椎管狭窄,口苦十多年了,每天晚上都得漱口,不爱出汗,腰酸,爱上火,不担事。

曲老开方:防风12g,鸡血藤12g,延胡索10g,汉防已15g,杜仲15g,抓半个月。

患者2:听四年了老姐姐沈河区70岁,身体不好,胃烧的厉害,半夜12到三点出汗,五年了,心口窝热,口干口苦,眼睛干,白内障,自己过,爱生气,吃饭快,十分钟就吃完,十分钟就吃完,肚子里有气,血糖高不正常,四月份检查的,舌头有齿痕全破了,排大便还可以,后背一出汗不好受。

曲老开方:姜半夏12g,太子参5g,陈皮12g,麦芽10g,放血骨汤方里用半个月。

今日生活知识

中伏为什么要吃面?解释清楚了!

(最好的面食食谱奉上~)

眨眼间已是中伏,北方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论起面点学问,那可是正中我们中华饮食文明的靶心。

不过小小的一碗面看似省事,其实并不简单,吃法、调料、菜码、面条无一不是讲究,样样都有学问。

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这煮面里的学问!

01

为什么二伏要吃面?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作了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在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而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中伏正赶上新麦成熟收割,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是何等快意!

02

好面全在煮!

煮面,听起来简单,加水加面加料,开火搞定,但是,煮一碗筋道又好吃的面,绝对是要花心思的。

中国人做饭讲究的就是一个火候,那么煮面的这些火候,您可也得好好看看!

加点盐

大概一斤水加15克盐,这样煮出来的面条不糊烂!

加点油

煮面条时若在水中加一汤匙菜油,可免黏连、防溢锅。

加点醋

下面条时适量加点醋,可除面条的碱味,让面条更白。

水别太开

很多人煮面条的时候,喜欢等水开的时候下面条,这样做出来的面条因为受热不均常常粘成一坨,一点都不劲道。

事实是,等水将开、且开始冒气泡时将面下锅是最佳的,面条下锅后,顺着一个方向搅动,这样面条不仅不粘而且熟得快!

加冷水

煮面时面汤很容易越煮越混,还起了很多白色的泡沫。

这时,只要往锅里加一小碗冷水,面汤就能立马变清亮,而且,这样还能使面条受热均匀,不至于形成“硬芯面”。

加酒

煮面时酒不是必须加的,但如果面条结成团,喷一点米酒,面条就会散开。

过冷水

煮面的时间非常好掌握,一般将锅煮开两次,面也就熟了。

煮熟的面条应立刻放进冷水中浸泡片刻,就是所谓的"过冷河",这样煮出来的面条爽口嫩滑。

煮好面之后,喜欢吃汤面的朋友可以把过水面条放入调好的汤汁中,浇上浇头、烫点青菜就开动了。

喜欢吃捞面的朋友则可清凉的过水面里拌上卤子、配上菜码,同样让人“唇唇”欲动!

03

必吃的中伏面

上文说了如何煮一锅好面,接下来就要说说调料上的学问。

夏季常吃凉拌面,除了色香味俱全外,还要记得吃出健康来!

9碗面条

想吃哪种做哪种↓↓转存!

喜欢本篇的朋友点个“在看”再走呗!

小知识:

大暑养生:防疰夏、养脾胃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热下降,地湿上升,湿热交争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症状不思食(纳呆)、恶心、头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腻、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养脾胃可服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说得好!

康寿丸

KangShouWan

40g/每瓶,2瓶/每盒。

补气养血,润肺滋肾。用于气血两虚,精血两虚,精血不足导致的身体瘦弱,神疲乏力,眩晕健忘,失眠多梦,多汗,干咳少痰,心悸气促,腰膝酸软。

淡盐水或蜜糖水送服,一次5克,一日2~3次。

温馨提示:

因个人体质不同,患病症状不同,老曲在节目里开出的中医验方,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曲老师健康咨询

多一点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yjjl.com/jzbyf/1228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