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news/a_6288655.html正解局出品01
维持原状都是生命的恩赐
这是先前,一次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故事。
发帖的是一个21岁的年轻女孩。
像很多女孩一样,她在大学里得到了爱情,和男朋友一起上图书馆、去饭堂、逛街……时光过得闲适、幸福。
但突然有一段时间,她老是感觉眼睛里有阴影,看东西不再那么清晰。
开始以为是刷剧熬夜、睡眠不足导致的,但即便早睡情况也没有改善。
在男朋友陪护下,她去做了检查,结果很惊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
21岁,糖尿病,他们先前万万不会想到会是这样。
医生叮嘱一番后,她和男友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但经过网上反复查阅资料得知,2型糖尿病又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将近90%在30岁后发病,但她很不幸落在了那10%里。
治疗简单,却繁琐:每天注射胰岛素,1次8个单位,1天3次……
而医生说,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可能需要终生用药。
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也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冷暖。
虽然男友仍然朝夕相伴,但原本打算去见父母的日子却被一推再推。
她知道男友担心,他的家人能不能接受她,毕竟人生才刚刚开始,毕竟双方都是独生子女……
而她自己也常常在心里反问,20岁之前一切顺风顺水,考上自己向往的大学,上天的眷顾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吗?
她时时都在担心,在时光这条赛道上,败给病魔。
维持原状,也成为生命的恩赐。
02其实,“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
这个21岁女孩不知道的是,其实像她这样年纪轻轻被糖尿病袭击的人并不少见。
前段时间,知名电竞选手Uzi宣布退役,就是因为体检时发现得了2型糖尿病。
而在国内最大的糖尿病人网上交流平台“甜蜜家园”上,很多年轻人都在焦虑地和病友咨询、焦虑类似的问题。
他们把自己叫“糖人”,相互称作“糖友”。
有人甚至更早,在10来岁就查出得了糖尿病。
在论坛上,有互帮互助、报团取暖,但也有悲欢离合。
其实,不只是糖尿病,越来越多的疾病正在悄悄盯上年轻人。
前几天,在微博上,#年轻人都是慢慢有病的#成为热门话题,阅读人次达2.4亿,还有近两万条讨论。
一部分网友自嘲,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焦虑、懒癌。
但更多的人,却的的确确是得病了。
有人20岁,就腰椎间盘突出。
有人得了乳腺增生。
还有人胃炎,年纪轻轻开始像中老年人般养生。
有网友就感叹,年轻人越来越不敢去体检,不敢面对自己的体检报告。
实际上,这不只是直观感受,早有研究证明,慢性病正在年轻化。
所谓慢性病,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传染性、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病情持续时间长,即便现在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但还是很难根治。
日常很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痛风等等都属于慢性病,有些只是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有些却真的会危及生命。
在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就提到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是/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
尤其是,纵向来看,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年是73.8%,年是80.9%。
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万左右人口死于慢性病。
不过有更让人担心的情况,用著名杂志《半月谈(内部版)》今年4月一期的文章说法就是,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逐渐成了流行病。
有数据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4.5%。
很多地方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南方日报》说,年轻人居多的深圳,也是慢性病多发区。
中安在线报道,安徽省慢性病人暴增,年轻人成高危群体,报道里专医院慢病管理科观察发现,来看病拿药的病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20、30多岁的年轻人。
03内外夹击,慢性病正在透支年轻人的身体
原本还属于中老年人“专利”的慢性病,怎么突然开始向年轻人群扩散起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慢性病是遗传、生理、环境和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烟草每年造成全球万人死亡(其中包括由于接触二手烟而导致的死亡)。
再比如,每年全球有万人死于盐摄入过量,还有万人死于饮酒,万人死于运动不足。
还比如,肥胖等等。
除了这些共通因素,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得上慢性病,和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和朋友聚在一起吃火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事情。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中国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建议在6克以下。
但一顿火锅下来,蘸蘸涮涮,就等于多吃几天盐。
在超市卖的火锅底料中,每克含盐量甚至能达到一二十克。长期过量摄入盐,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另外,现在随着数据流量越来越便宜、WiFi普及,年轻人几乎离不开手机,走路、乘车、吃饭,回家瘫在沙发、床上都会打开手机刷剧、刷抖音、刷朋友圈……
有数据说,中国网民每天使用APP时长高达4.7小时,如果除掉8小时上班、8小时睡觉,超过一半时间都是在玩手机。
有个说法,低头玩手机,会让颈椎承受多达四五十斤的重压,差不多是个6岁小朋友骑在脖子上。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十大慢性病”中,颈椎病排名第2。
而且,国内有统计显示,过去20年里,颈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从55岁下降到了39岁,而且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
青少年、上班族患颈椎病的人数不断增加,30岁以下患者的比例比30至50岁的患者高出22%。
另外,像熬夜、频繁加班、高节奏工作等等,经年累月下来,常常就让慢性病找上门。
04慢性病,拖垮人生和家庭
一旦不幸被慢性病缠上,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都是一场多年,甚至一辈子的磨难。
一些慢性病患者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丢掉饭碗。
甚至有人工作了20年,因为得了慢性病,而被老板无情辞退。
而慢性病更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就拿很普通的鼻炎来说,鼻子不通气,人会感到憋得慌,常常头痛,太阳穴胀痛,有时不由自主地拿拳头去砸。鼻子的分泌物还会倒流到咽部引起不适……
还有很多慢性病,说是让人痛不欲生,一点也不为过。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15到30岁、患有慢性疾病的年轻人比健康的同龄人自杀可能性高3倍。
比如糖尿病会让年轻人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增加28%,打算自杀结束生命的增加%,尝试自杀增加%。
《我不是药神》里有句台词很经典,也很残酷:“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实际上,就像前面说过的,慢性病治疗常常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
所以,得了慢性病,那就是让钱袋子遇上了持久的“消耗战”。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几年前调查过多人,发现平均每个家庭有1.56种慢性病,健康总支出占家庭月总支出的37.43%,而慢性病支出又占健康总支出的51.31%。
其中,慢性病患者用药负担在50%以上的患者占7.88%,有患者月均购药费用近万元。
这些年国家也在积极把一些慢性病纳入医保范围,但这对整个医保支出也产生了不小压力。
有数据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直接费用就占到中国卫生费用的4%左右。
要兼顾公平性、可持续性,慢性病医保政策更需要求稳。
05生命,需要我们自己去珍惜
所以,就像俗话说的,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
远离慢性病,首先要靠我们自己。
比如,早睡早起,吃早餐,每周至少运动4天,每次半小时,少吃垃圾食品,健康饮食。
再比如,现在手机大部分都有“屏幕时间管理”功能,给自己设置使用手机的时长,到了时间就不能使用手机了。
工作再忙,一年也要坚持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把慢性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然,我们即便能控制了自己,有时也改变不了周边环境因素。
所以,未雨绸缪也很重要。
不至于万一不幸,慢性病在某天来临,被按在地上摩擦而无力反抗。
很关键的就是,要借助现代商业工具,给自己和家庭筑起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这就是商业保险。
不过,因为风险大,所以,不少保险公司会拒保慢性病人。
幸运的是,有担当、有远见的公司已经在布局慢性病保险。
平安健康险就是其中一家,其推出的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是一款对慢性病人群很友好的保障。
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一般健康保险产品限定健康人群才能投,但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专为亚健康、慢性病人群设计,种特定疾病患者、符合《健康告知》要求的都可以投保。
这些疾病包括上面说到的2型糖尿病,还有原发性高血压、甲亢、肾结石、高血脂,等等。
而且,各类医疗费最高可以报销万元,其中一般医疗费用最高报销万元,种特定疾病最高额外报销万元。
这样高的报销费用,可以说是对抗风险的坚强后盾。
同时,还提供了4个不同的主险类型(糖尿病版、高血压版、甲状腺结节版、其他慢病版),和2个可选附加包(保额为万的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额为万的恶性肿瘤特药)。
十分灵活,更加细分,也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
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还提供了超值的服务。比如,不用排队,医院住院,专人陪同;恶性肿瘤会有专家二次复诊,避免误诊、漏诊;在家养病,安排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进入理赔环节,也很便捷,90%的标准理赔案件在2个工作日内就能到账。
平安i康保·百万医疗(慢病版)还有一项设计,让人感到很有温度,而不只是冷冰冰的产品。
这就是HlloRun特权,加入HlloRunClub,完成健康任务,就能享受费率优惠!最高可达30%!
有一个年轻人在网上留言:
有的时候仍然绝望、抑郁,有的时候非常想一了百了。
得慢性病是一个和自己较劲又和解的过程。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们很难预测风险会不会降临,在什么时候降临。
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固修高我们的人生堤坝。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