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养生什么是经行

时间:2024/1/21 19:26:59 来源:颈椎病_颈椎病的预防与诊疗 作者:佚名

行的辨义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卧的姿势中度过;如果一个人是坐班族的话,他大约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坐着度过的,如果再除去站的时间,他大约有不足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行走中度过的;而一个工作中行走的时间居多的人,他大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行走中度过的。所以,如同“卧”对人健康的重要性一样,“行”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行住坐卧”的“行”与“衣食住行”的“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衣食住行”的“行”主要是指出行的行为本身,如出差、旅游、出门等行为。而“行住坐卧”的“行”则是指身体行走,是指身体的一种运动状态,主要指的是步行,而不是跑步。

行亦禅、坐亦禅

佛教中的“行”意义很广,这个字有着很多不同的含义,对于身体而言,佛教中的“行”是指行走本身。另外,佛教对于行的特殊概念是指的“经行”,经行与禅定相对禅定是静态的修行,经行则是动态的修行。经行在佛教中很重要,因为它是佛教弟子们运动身体的主要方式。禅定虽然有极好的养生健身效果,但在一般人而言,如果不能得到较深的禅定境界,那么就不能完全依靠禅定来达到悟道并健身的目的,而是须要与经行相配合。佛在《四分律》中要求弟子们做足够量的经行,并且赞叹经行的好处:“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维,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

告诉弟子们经行运动可以增长体力,能够胜任长途旅行,能够令饮食消化,能够强身、健体、驱病,更重要的是,佛陀告诉弟子们,经行能够正念思惟,能够令定久住。经行这种运动,是禅定必不可缺的助伴。

正如佛教弟子修习禅定须要以经行为辅助,对于缺乏活动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而言,制定一项明智而合理的步行计划,将能使身体与情绪健康得到很大的改善。如果脑力劳动者每天能轻快地、集中精神、放下杂事和杂虑地步行半个小时,实现从坐着不动到适当活动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状态。

经行的方法

佛教的经行一般在禅堂,而普通人可在院落中,也可在公园里。方法通常有快步、慢步两种。

全身放松,重心置于脚上涌泉穴—脚心处,右手轻轻握成拳,左手轻轻抱住右拳,置于腹前约三寸处,脚要分阴阳虚实,当全身重量置于左脚时,心念要集中于左脚的前掌心涌泉穴处,这时候左脚是全虚的,右脚是全实的,将右脚轻抬,自跨步向前,身体重心由左脚慢慢地转移至右脚,心念也随着专注右脚,然后右脚变成全实,左脚变成为虚。这样循环往复,形成经行。

这是最为传统的经行法,对于身体正常的人来说,是较好的健身之法,古代称之为“跑香”。方法是要按顺时钟方向右绕而行,右臂用摆动,左臂甩动,心中要摒弃所有念头,只顾走,越走越快,身体的精气神充分发挥,对于强身健体十分有利。

以上两种方法不宜在室内进行,也不宜在小的场所进行,因为有时心念会在突然间止住而进入禅定。

身体要全然放松,心中也要摒弃种种杂念,或者系念在贴地的那一只脚的前掌心,从脊椎到腰胯及后脚筋放松,这时就能够全脚掌贴于地面,一心行走。慢步时要发虎步,一步一步脚掌全部贴地再缓慢而走。快走时要如龙行,迅速但是要像行云流水一样不急不促、流畅自然。

佛教经行由于心念专注于脚底,易使四大调和,身体会越来越健康,对于一些小疾病,如感冒等也有补益,并且对定力有帮助。古代佛门弟子缺乏其他的运动(个别流派练瑜伽、武术除外),一生中的运动主要就是经行;他们能够保持健康和得到长寿,说明经行是一种较好的健身方法。

右绕之法

右绕行走是佛教中对于行走作出的特别规定,此一方法的要义,在于佛陀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都是从东向西,右绕行走的,人的身体的结构,先天的要受天体运行的影响,左绕,左旋,都是与自然运行的力的方向相违背的,所以佛陀开示弟子,行中要时刻注意右绕。如佛经中称赞佛陀之德时,赞叹其八十种好,其中一种是凡所回顾,必以右旋。也就是说,佛陀在回首时必然是向右转动回身。

佛教中崇尚绕佛塔,凡绕佛塔,都必须右绕,绕佛像也是一样的,必须要右绕。所以在经行的时候,如果是绕着一个圆的地方来经行,就应当右绕经行。

在生活中也要时刻注意将从左右运动的原则贯彻执行。

经行对身体的好处

经行对身体有很多益处,能增强心脏功能,增强心搏输出量;能调整代谢,对防治糖尿病很有帮助;经行还可以提高智力,缓解紧张,稳定情绪,使大脑思维清晰活跃。

经行的好处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轻快地步行迫使心脏急剧地起伏收缩,从而把更多的氧气传送给肌肉组织。这些额外的起伏使得心脏能更有效地工作,步行能增加心搏量,锻炼者如果以每小时米的速度步行,脉搏可增至每分钟次。

经行在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同时,也促进胃液分泌,使饮食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体内加快消化和吸收。

长期步行上下班的人,心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慢性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乘车上下班的人。只要坚持每周行走5天,每天行走30分钟还能治疗关节炎、高血压及忧郁症。

如果步行时能做到昂首远望还可有助于调整长期伏案工作的姿势,防治颈椎病。

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法,能够直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尤其是佛教的经行方法要求的是集中全部注意力,做到“行时知行”,进入专一宁静的状态,可以有效对治烦躁和焦虑的情绪。一个人如果坚持步行上班,并且做到眼不视身边的色相,精神专一于行走,完全可以减轻紧张和压力,使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更清晰、更活跃,从而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另外,尤其是在户外新鲜空气里散步,将会使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更加清晰、活跃,能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如果步行的同时能按佛教的调息方法配合自然的呼吸使身体的各部位因为风大的充满和鼓动都在自由舒展的情况下活动,这样,身体的各部位都能得到匀称发展。

步行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中老年人若以每小时米的速度步行1至2个小时,代谢率能提高48%。

步行能提高肌肉纤维弹性,强化肢体的主要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步行和呼吸自然配合时,身体各部位都在自由舒展的情况下活动,从而使身体的各部位得到匀称发展。步行使肥胖者脂肪减少,瘦弱者肌肉增加。

肌肉和关节不经常使用,便会出现萎缩和僵硬现象,而步行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这类问题。因为它能在不受太多压力的情况下,使身体保持灵活。在从事高冲击性活动如跑步时,你的脚以等于体重2至4倍的力量碰撞地面。这样的震动会损坏关节和肌肉——尤其是下肢部分。相反,步行时施加的力量仅为你体重的1.5倍。

就大多数人而论,昂首阔步地行走并有力地摆动双臂,有助于使体形变得好看。这样的活动能够强化全身的肌肉组织,包括肩部、臀部、背部、腹部、腿部和臀部。它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使人的肌肉纤维更加柔韧,从而帮助人避免某些令人苦恼的损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及肌腿炎。

散步可以帮人理清思路,进将创造性思维。现今不断有新的证据显示,经常步行对大脑确实有刺激作用。一项对55~70岁的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每周步行3次,每次1小时。4个月后,他们在反应时间、外貌形象、身体组织及记忆力等诸方面,均比其他不锻炼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氧气吸入和血液循环的增加,以及大脑内的生物化学变化,都可以说明这些改善。佛陀在戒律中将经行列为弟子们的功课,佛教弟子坚持经行,再辅以其他的功行,他们到老都神智清晰,直至灭度前还能诵经礼拜,甚至预知时至,做好死亡准备,从容去世。

人的骨质密度取决于锻炼的多少,以及幼年和青少年的饮食状况。人在35岁时的骨骼最为致密,得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最小。步行这一锻炼方式可以减慢骨质损耗,甚至能促进骨骸的生长。骨质疏松在年轻时不难对付,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你注意补钙并经常步行,也能减轻其危险性。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患骨质疏松症的女子摄入足够剂量的钙并每天步行1小时每周步行3天,经过22个月后,她们的脊柱骨质密度增加了百分之六。

人在25岁以后,新陈代谢(人体消耗能量)的速度减慢,脂肪越积越多。为了达到减肥的目的,大多数人都削减热量的摄入,而一旦奏效往往又重蹈覆辙。实际上,要想使身体保持苗条,最好是削减热量与锻炼身体双管齐下。

每天30分钟行走,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感冒,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等,从而有效延长健康寿命8-10年。

同贺观音节——菩萨心之种种

周易六爻占卜案例——寻找户口本

周易六爻预测——又一个寻猫的案例

心学点滴——心乱好坐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yjjl.com/jzbzz/1341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