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现代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不仅困扰着众多的办公室白领,也成为学生低头族的困扰。
本篇,小编就从针灸、针刀、手法等方面与大家分析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常见表现为颈椎紧板不适感、颈椎疼痛活动受限。有些伴其他类型颈椎病的特点,如:手臂麻木、心慌胸闷、头晕头痛、恶心等。有的患者长期颈椎紧板不适,急性发作表现为突然落枕,在接诊颈椎病患者时一定要仔细询问以上症状,以综合判断病情。
1.长期慢性颈部疲劳的原因很多,我们观察患者发病与办公室工作有关,比如长期看电脑、手机、刺绣、电子厂工人、司机等。他们的特点就是眼睛总注视着同一个地方,很少有颈部活动。有些研究告诉我们:眼部的球后肌群(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与枕后肌群(头后大直肌、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在神经控制方面是同步的。
球后肌群
枕后肌群
2.本体感觉缺失使得运动模式错误和痛阈下降(杨达治疗法)。当颈部深层肌(如多裂肌、枕后肌群)损伤导致颈椎僵硬和运动模式错误。这些问题早期表现可能是一次严重的落枕、突然颈部疼痛不能活动,当急性期过后疼痛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疼痛和紧板不适感,有的患者伴有颈部歪斜旋转等特点。当我们看很多照片合影就会观察到很多人的头颈部是歪斜的,而本人并不能察觉。因此病程短的患者,外周软组织没有严重僵硬挛缩时候可以用细针(直径小于0.8的针,尤其是针灸针)以激活多裂肌、枕后肌群,提高这些肌群以及关节囊本体感觉,从而降低痛阈,解放外周肌紧张度。反复针刺7-10次就有很好效果。
密集型针刺“T”字治疗区,治疗关键是到骨面可以体会到多裂肌的挛缩、紧张感。并且可以诱发疼痛传遍整个颈部,在下颈段上胸段可诱发肩臂部不适感。在上颈段可以诱发头痛。
3.纠正姿态解决外周肌功能失调。所谓外周肌,也就是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角肌等。有两个比较典型的表现:(1)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颈部紧板。可以观察到患者肩胛骨前旋、头前伸姿态明显。
(2)筋膜失衡表现为:颈前深肌群无力、下斜方肌、菱形肌无力;枕后肌群紧张、颈椎后群肌紧张、胸小肌、胸大肌、斜角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紧张。其中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就会导致颈部僵硬疼痛感,而枕后肌群导致头痛、颈部紧板不适。伸展延续到整个背部。在纠正上交叉综合征姿态的治疗中应该做颈部“T”字治疗。松解颈部后肌群紧张。对于上斜方紧张的治疗不只是治疗上斜方肌本身,而是解决肩胛骨前旋问题。首先用针刺、推揉放松胸小肌和胸大肌,治疗位置可以在肌腹和附着点,加强下斜方肌和菱形肌的力量(具体方法参见飞燕冲天等),解决头前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肩胛提肌的慢性疲劳。加强颈前深肌群的力量将头拉回到中立位,也就是收下巴的动作。纠正胸椎后凸需要配合呼吸训练,以及解决下交叉综合征。
4.下斜方肌会直接导致颈肩部疼痛紧板不适。
下斜方肌会导致上斜方肌以及颈后肌群紧张。可以用浅筋膜推揉(捏皮)解除下斜方肌激痛点。从而解除颈肩部疼痛不适。
5.前功能线紧张的患者可以通过针刺耻骨结节和耻骨上支治疗颈椎病颈部紧板。尤其是胸锁乳突肌相关症状,比如:颈部无痛性僵硬等。
前功能线
前功能线
潍坊系统班
年1月13日到18日
博恒治痛医学倡导完整的思路和精准的治疗
运动解剖局部分析法
姿态与运动评估整体分析法
激痛点和压痛点的融合
神经敏化和中医治痛的融合
针刀和镇痛注射技术继续发展
银质针(内热针)、针灸、刃针、针刀,钩针,拨针、推揉、软组织推拿与拉伸技术。
医院临床实习,老师手把手教学,学员自己动手操作。
地点: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