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弥散

时间:2022/4/20 17:14:08 来源:颈椎病_颈椎病的预防与诊疗 作者:佚名

作者:韩超凡、海涌、刘玉增、张希诺、潘爱星、丁红涛、张瀚文、李越、关立来源:中华医学杂志,,(43)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最大压迫节段(MCL)的弥散信号,分析术前至术后5年的DTI参数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医院年2月至年2月37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DTI对MCL进行研究。比较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至术后5年CSM患者弥散指标变化[各向异性(FA)]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包括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每个随访点采集相关数据,并观察MRIT2加权像(T2WI)中是否可观测到脊髓髓内高信号。对比术前和术后随访节点的变化,并分析FA值和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最终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55±10)岁,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性症状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mJOA相较术前平均改善(2.62±1.41)分(P0.),FA值平均改善(0.14±0.11)(P0.01),且mJOA和FA值在术前及术后两年各随访节点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CL节段,术前及术后FA值和mJOA评分呈正相关(rs=0.、0.,均P0.01)。mJOA同NDI和VAS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

DTI可敏感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预测及评价CSM脊髓功能障碍状态的重要工具。

讨论

传统CSM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和颈椎影像学检查如MRI,但是其只能间接而非量化地反映脊髓功能状态。研究发现,术前T2WI脊髓内高信号常提示术后神经功能预后不佳,但是T2WI高信号一旦形成,并不会随着脊髓压迫解除而消失:即患者术后mJOA评分有所改善,但脊髓内高信号仍可能存在。在本研究中,虽然术后3个月随访时在所有患者的MRI图像上都可见脊髓得到了充分的减压,而且mJOA量表评分和DTI指标均已经发生改变,但术后5年MRI上仍可检测到脊髓内高信号。Shabani等[7]综述结果显示MRI在CSM疾病预后中的应用,但MRI的异常信号同临床预后意义之间的关联仍存争议。所以目前传统的MRI并不能准确及时地反应脊髓的功能状态。

单次激发扩散成像(SS-DTI)已经应用于临床当中,但是由于金属内固定及椎体附近的敏感性变化引起B0场不均匀性,导致术后SS-DTI图像产生了明显的畸变,脊髓信号无法辨认,其对于CSM患者颈椎内固定融合术后脊髓功能评估的效果欠佳[8]。笔者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多次激发扩散成像技术(MS-DTI)。这种新技术具有可量化、操作性及准确度较高等优势,其拥有至少6个扩散梯度方向,脊髓信号显示效果更好,并通过弥散成像降低伪影干扰,相对于SS-DTI可大幅降低伪影并提高图像的测量精度。而且传统的SS-DTI采集时间超过1h,但笔者新开发的MS-DTI经过优化后,仅比常规的MRI扫描的基础上多8min左右。所以无论从可行性、准确性及实用性来讲,MS-DTI都远优于SS-DTI和传统MRI成像效果。

有研究表明,CSM患者术前FA-MCL显著降低[9,10,11],并且术前FA-MCL与mJOA评分的恢复率相关。Guan等[12]的研究证实,DTI参数可区分CSM患者和健康受试者。Jones等[13]报告,术前FA值越高,术后获得良好的预后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结果表明,CSM患者术前及术后FA-MCL和mJOA评分均呈正相关,也证实了Jones等[13]的研究结果。但目前只有少数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yjjl.com/jzbzl/1212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