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思路初探
——邓鸿宾
说到底,颈椎病就是姿势病。职业习惯,不良姿势的日积月累,终有一天量变到质变,出现的颈肩背部疼痛,僵硬,功能受限,或伴手麻,头晕等不适症状,概括出来称之为:颈椎病。
勿需细究颈椎病的临床分型,也勿过分迷信影像学检查结果。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呢?因为这一切都是肌肉惹的祸,颈椎病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肌肉的僵硬,缩短,痉挛所致,就统统称之为肌肉相关性颈椎病。临床治疗可以从症状分析入手,找出相关患肌,患肌消除,病痛消失。颈椎病的根本治疗在于治肌肉;而疗效的长久,在于纠正不良姿势。不良的姿势是形成患肌的持续因子,只有把持续因子去除掉,颈椎病才能长治久安。
与颈椎病相关的肌肉相当的多,到底是哪块或哪些肌肉所致呢?我们可以从症状分析和动作评估入手。
先来说说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1.痛,2.晕(昏),3.重,4.麻。
当病人主诉疼痛时,至少你应该了解痛在什么部位?一般的,病人都会清楚的告诉你,这时也别高兴的太早,病人指给你的部位,往往不是第一现场。参考美国的红色圣经——《激痛点手册》,可以按图索骥的找出元凶。
如果伴随“沉重头昏,僵硬不舒”,可以摸摸病人的斜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是否僵硬,颈椎棘突旁的肌肉是否有条索(绝大多数都会有),放松掉相关肌肉,症状可以迎刃而解。为什么?是挛缩肌肉消除,椎动脉供血改善的结果。
当出现“手麻”的症状,别只想到胸廓出口综合征,诚然,第一二肋的斜角肌,肋锁之间的锁骨下肌,喙突下的胸小肌是麻木症状要考虑的肌肉,上臂和前臂浅筋膜下的相关肌肉更要首先考虑。
再来说说颈椎的动作评估。1.前曲,2.后伸,3.侧屈,4.旋转。
当被动前屈下巴不能碰及胸骨,主要考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的问题。
当后仰目光不能直视天花板时,主要考虑肩胛提肌和头颈夹肌肌肉。
当侧偏正中线夹角少于45度,主要考虑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当旋转时下巴不能指向肩峰,主要考虑同侧的头颈夹肌和肩胛提肌,对侧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等。
对于一个单纯的颈椎病患者,以上就是一个基本的思路。但是临床上病情往往并非单一,所以思维更应该延展,例如当颈椎病合并圆肩征象时,要想到胸大肌,胸小肌的问题等等。
以上是我对常见颈椎病诊疗的思路,还很不成熟,只是一个大方向,大框架而已,至于具体如何操作,符仲华老师的浮针疗法便是最好的方法。
PowerbyYOZOSOFT
赞赏